【摄影师视角·暗房手记】
凌晨两点,我把第1233套RAW档从移动硬盘里拖进Lightroom,进度条像台北夜雨一样慢。805GB的文件夹被命名为「Island Glow」,里面全是台湾模特的写真——从北投温泉的蒸汽到垦丁白沙的盐粒,从九份雾巷的灯笼到台东稻田的金浪。我按下空格键,画面停在「持续更新」的最新一张:模特小葵站在基隆港堤防,后头货轮灯串成橘色项链,她穿一件男版白衬衣,下摆被海风吹成半旗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所谓「台湾美女」四个字,不是形容词,而是地理名词——岛屿本身就把光、湿度、盐分调成了最天然的滤镜。
很多人以为1233套只是数字堆砌,可在我硬盘里,它们被切成五个情绪色标:雾灰、夕橘、砖红、浪白、稻金。雾灰给台北地下工作室,我们用旧电影灯打亮模特侧脸,让毛孔像雨夜车窗上的水珠;夕橘留给高雄西子湾,太阳掉进海平面那三秒,模特背对镜头,肩胛骨中间凝了一颗汗,我抓拍成1/200秒的永恒;砖红是台南老屋,残缺的闽南花砖前,模特穿古着泳衣,身体曲线与裂缝互为倒影;浪白属垦丁,我让模特带冲浪板当道具,快门1/800秒凝固浪花,像给她加了一层动态薄纱;稻金则在池上秋收季,模特赤脚跑进稻浪,我躺在田埂用24mm仰拍,天空被稻穗边缘切成金色锯齿。每完成一个色标,我就把记忆卡放进防潮箱,像给岛屿寄出一封实体信。
拍摄现场我常玩「盲拍」游戏:把相机举过头顶,不看取景器,只靠手感对焦。小葵最爱这套,她说像跟海 wind 打赌。去年冬天在和平岛,礁石滑到需要手脚并用,我盲拍她换比基尼——后来回电脑上看,照片里她刚好被两块玄武岩框成心形,背后是绿到发冷的太平洋。那张图被我设为文件夹封面,805GB里唯一一张「0」序号,代表所有故事的开始。持续更新到现在,心形礁石已经塌了一角,可照片里它永远完整,像岛屿偷偷送给模特的暗号。
有人问我:1233套里最爱哪一张?我说是第477套第9张,模特叫小黛,拍于台北桥下的废弃舞厅。那天凌晨三点,我们翻窗进去,地板碎玻璃像银河。她穿银色亮片裙,把旧舞台灯当聚光灯,跳完一支没人看的独舞。我开1/4秒慢门,让亮片拉成彗尾,画面中心她静止,像被时间忘掉的明星。拍完我放《Last Dance》当背景乐,她边喘边笑:原来废墟也能开演唱会。我把照片命名为「Island Lonely」,存在「持续更新」的子文件夹,后来每新增一套,我都回去看它一眼,确认自己还没对光麻木。
技术参数党总爱问器材。其实我70%用5D4+35L,20%用GR3当随身机,剩下10%留给胶片:EOS3+Kodak 200,拍完的卷直接寄去台北「丽来」冲扫,店里有台1986年的Noritsu,老板说机器比很多模特年纪都大。胶片回来那刻最像开奖——颗粒把海岛湿度凝固成奶白色,数码再贵也模拟不出那种「 Taiwan humidity noise」。805GB里有个隐藏文件夹叫「Film 33」,全是胶片漏光、叠片、甚至片头试光废片,我却舍不得删,因为那些瑕疵才是岛屿的真实肤色。
图集入口: 台湾美女 写真大合集 [1233套][805GB] 持续更新
持续更新的意义,不在数量,而在「季节回环」。今年三月我重拍小葵,地点回到基隆港同一条堤防,她剪了短发,白衬衣换成墨绿工装。我把去年那张原图打印成A4,让她举在胸前,新旧画面对叠,海平线居然100%重合。快门按下,两张照片中间隔了十一套月相、两场台风、一次疫情。她笑说:原来我们也在自己身体里做「持续更新」。回工作室我把两张图并排放,命名「Island Loop」,塞进1233套之外的「第0号」文件夹——如果哪天我停止更新,就让这个循环成为句号。
外传一句:805GB的备份盘我放在妈妈家衣柜顶层,防潮包塞满薰衣草。老太太不懂什么是RAW,但她会指着屏幕说:「这些囝仔真水。」我翻译给她:这不是漂亮,是岛屿把她们雕刻成了光。说完我关掉灯,硬盘灯在暗处一闪一闪,像台湾最南端那座灯塔,持续更新,替所有离开或归来的人守着海面。
Comments NOTHING